Product category
在顯示技術、照明工程與汽車電子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,對發光器件的色度、亮度及均勻性進行精準測量已成為產品質量控制的核心環節。杭州虹譜光色推出的CXS-2600制冷式成像色度計,憑借其高精度、高速度與多場景適配能力,成為工業檢測與研發領域的創新利器。本文將從技術特點、應用場景及行業價值三方面,系統解析該產品的技術優勢。
一、核心技術特點:精度、速度與靈活性的三重突破
1. 制冷型科學級傳感器,實現微弱信號精準捕捉
CXS-2600搭載半導體制冷的12位高速高分辨率隔行CCD傳感器,動態范圍超過59dB,最低可檢測0.0001cd/m²的微弱光信號。通過-45℃低溫制冷技術,有效抑制暗電流噪聲,確保在低亮度環境下的測量穩定性。例如,在OLED顯示屏黑場均勻性檢測中,該傳感器可清晰分辨0.001cd/m²的亮度差異,為Mura(亮度不均)缺陷識別提供可靠數據支持。
2. 多級濾色系統,匹配人眼視覺感知
設備內置符合CIE 1931標準的三刺激值XYZ濾色片,光譜匹配誤差小于1.5%,可精確還原人眼對顏色的感知。同時配備中性密度濾光片(ND Filter),支持100000:1的高對比度測量,覆蓋從0.0005cd/m²到10¹?cd/m²的亮度范圍。這一設計使其既能檢測電子紙顯示屏的極低亮度,也能應對汽車前照燈的高強度光輸出。
3. 模塊化鏡頭配置,適應多樣化檢測需求
CXS-2600提供16mm至200mm焦距的電子控制鏡頭庫,支持全焦距范圍自動校準。例如:
24mm廣角鏡頭:適用于10英寸以上顯示屏的全屏測量,視場角達20°×15°;
200mm長焦鏡頭:可聚焦于汽車尾燈LED陣列的單個發光單元,空間分辨率達0.05mm/pixel;
Smart Calibration™技術:通過軟件自動補償鏡頭畸變與色差,確保不同工作距離下的測量一致性。
4. 高速通信與自動化集成
設備支持USB 3.0與千兆以太網雙通道通信,數據傳輸速率達1Gbps,可實現每秒30幀的全分辨率圖像采集。配套的ProMetric控制軟件提供API接口,與PLC、MES系統無縫對接,支持PASS/FAIL判定信號輸出,滿足生產線實時質檢需求。
二、典型應用場景:從實驗室到產線的全鏈條覆蓋
1. 顯示行業:像素級缺陷檢測與畫質優化
Mini/Micro LED檢測:CXS-2600可對4K/8K顯示屏的數百萬個子像素進行逐點測量,識別亮度偏差>2%的壞點,解決傳統點式色度計效率低下的問題。
OLED均勻性校正:通過偽彩色圖直觀展示亮度/色度分布,輔助Demura算法生成補償數據,將面板均勻性從85%提升至98%。
AR/VR近眼顯示測試:采用仿人眼光闌設計,模擬瞳孔直徑與出瞳距離,精準測量Eye Box區域內的亮度衰減與畸變,確保虛擬圖像的沉浸感。
2. 照明行業:光源特性表征與光質評估
LED陣列測角光度測量:旋轉被測燈具并同步采集數據,生成IES配光曲線,量化光強分布與截止角精度。
汽車前照燈法規驗證:依據ECE R112標準,測量近光燈明暗截止線銳度與眩光控制,確保符合安全規范。
智能路燈調光優化:結合光通量維持率測試,分析LED衰減曲線,為智能照明系統的動態調光策略提供依據。
3. 汽車電子:內外飾發光元件的全維度檢測
中控屏與HUD測試:測量反光率、對比度與視角依賴性,優化AR-HUD投影的虛像清晰度。
氛圍燈色彩一致性控制:通過多點測量與CIE Lab色差分析,將不同批次LED的Δuv值控制在0.003以內,消除色偏。
動力電池包指示燈驗證:檢測警示燈的響應時間與閃爍頻率,確保符合功能安全標準(ISO 26262)。
三、行業價值:推動光學檢測向智能化、標準化演進
1. 提升生產效率與質量管控
CXS-2600的單次測量可覆蓋整個發光面,相比傳統色度計效率提升200倍。在京東方10.5代線項目中,該設備使顯示屏檢測時間從12分鐘/片縮短至18秒/片,年產能提升15%。
2. 支撐前沿技術研發
其0.1°的空間分辨率與μs級時間分辨率,可捕捉激光顯示器的散斑分布與QLED的量子點激發特性,為新型顯示技術提供數據支撐。
3. 構建標準化測試體系
設備符合CIE、IEC、ISO等國際標準,支持與PMS、BabelColor等校準軟件互認,助力企業通過車規級AEC-Q102認證與DisplayHDR認證。
四、技術局限性與未來發展方向
盡管CXS-2600在宏觀發光面檢測中表現優秀,但其空間分辨率仍無法直接測量MiniLED的單個芯片內部亮度差異。未來,通過與超分辨率算法或共聚焦顯微技術結合,有望突破子像素級檢測瓶頸,進一步拓展在半導體封裝與生物熒光成像領域的應用。
結語
CXS-2600制冷式成像色度計以科學級傳感器、智能化軟件與模塊化設計為核心,重新定義了工業光學檢測的精度與效率標準。其應用不僅提升了消費電子、汽車與照明產品的質量競爭力,更為光學測量技術的標準化、自動化發展提供了關鍵工具。隨著顯示技術向8K/16K與柔性化演進,該設備將持續助力產業突破技術邊界,實現“所見即所測”的終極目標。